嘉定徐行、华亭一带的黄草编织至今有千余年历史,在明清被列为贡品。清末,嘉定黄草拖鞋畅销北京、南京、苏州、杭州、宁波、广州、福州和香港等地。1920年,上海的洋行和当地的商人设站收购黄草制品成批销往欧美和东南亚。当时的品种除鞋子外,还有提包、盆垫、杯套等数十种。
黄草编织可谓慢工出细活,各类织品以“模子”为衬,编织时间依网纹复杂度而异。编织一个简单的提包大约耗时一天,而复杂的提包耗时两天也未必能完工。早期的黄草编织以黄草为原料,织品以鞋、包、盒为主,方形、圆形、腰形、六角形的包、盒配以简洁的文字或花鸟山水图,网眼、镂空、密编交错结合,或镶边或嵌花。后来,依据物品的功能、编织的样式和草质的特点,草编的取料也拓展开来,黄草皮、黄草壳、黄草蕊、蒲草、关草、江草、芦苇,甚至水葫芦也成为编织的主要材料。
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黄草编织工艺在华亭、徐行、澄桥、樊桥等周边乡镇广为流传,草编的提包、盒子、拖鞋、鞋垫、椅垫、杯垫、垃圾桶等各色工艺品和生活用品题材广泛,成为这一带挣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。“我们这里同辈的,几乎没有一个没学过草编的,大多数人上小学、中学的学费可都靠它来呢!”说起草编,37岁的华亭镇公务员潘红芳这样感慨,小时候村里家家小姑娘都会编黄草,当时自己亲手编的草编远销海外的热火劲仿佛就在昨天。
遗憾的是,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,现在还在编黄草的大多是老人。曾经让嘉定妹子争比心灵手巧的草编,正渐渐遗失在她们的记忆里。
推荐阅读:草编原料加工